凌晨三点,我一心想着为陈幸同加油,喊出“雄起”,不过眼前这局11-0的比分猛然将我击倒,心情瞬间变得阴郁。不是因为她的实力不足,而是看着41岁的黄怡桦捂着脸缓缓离开赛场,那肩膀颤抖的模样,仿佛让我心中被塞进了一块湿漉漉的布。你明白吗?在乒乓球这个圈子里,往往有着不成文的规矩——即使比分已经到达10-0,依然应该给对手留一分。就像我们给长辈递烟时翻翻配资,总得先点火,这种情理自古以来就存在。然而陈幸同似乎不在乎这一切,依旧以猛烈的攻击以11-0的方式取得胜利。
我原本打算在评论区寻找些共鸣,没想到却被各方意见争吵得不可开交。有的网友高呼“YYDS,竞技体育就该如此” ,可也有一部分人在指责:“这也太没格局,欺负年长者。”瞬间我感觉大脑一片混乱。去年的马龙与张本智和对决时,当马龙故意发球出界,让比分保持在10-0,全网对他的举动赞不绝口,为何这次到了陈幸同这里却完全背道而驰?难道女性运动员就必须更加“懂事”?
老一辈的人常说“赢时要留一线”,然而在如今的赛场上,是否仍然能容得下这份体面呢?
展开剩余65%说实话,其他体育项目对于“人情世故”的讲究要比乒乓球多得多。前些天看温布尔登网球赛,某位外选手在对手鞋带崩掉时选择重发一球,让全场都为之欢呼;而羽毛球比赛中,李诗沣击球擦网得分,自己主动举手表示“不算”,这令对手震惊得目瞪口呆。这些场景倘若落到我们小区的老大爷嘴里,无疑会被称作“会赢也会做人”吧。
可在乒乓球领域,这个现象却显得格外扭曲。支持陈幸同的人声称:“每天练到胳膊都抬不起来,凭什么让分?”而反对的声音则急切地表示:“41岁还在赛场上拼搏,难道不应该给她留口喘息的机会?”我想起高中时打比赛,领先15分时队长拉着我的衣服让我“让俩球”,我当时心中不服。如今看到黄怡桦离去的背影,突然明白了赢得快乐也是有代价的,如果让对手感到如此绝望,那其中又有多少成就感呢?
小区的球台教我一件事:赢得分数不如赢得人心。
坦白说,我的水平也仅仅够跟小区的王叔“甩火腿”,但他总是念叨“老一辈打球时,赢要留一线”。有次我在10-0领先时故意把球打偏,王叔看了我一眼,笑着说:“小子,下次别来这一套,尽力揍!”你看,有时候“不让”反而是出于尊重。
陈幸同的争议,最后归根结底不就是在争论一个“度”吗?时光荏苒,七年前黄怡桦和她鏖战六局,如今却被逼到地上,和她的拼搏无关,而是岁月给予的一记重击。老话说得好,“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”,谁能不经历落坡的时候呢?
总之,打球如同生活,切莫过于较真。虽然陈幸同的表现极为出色,但黄怡桦那背影的确令人心痛。下次再遇到相似情况,哪怕多打几个回合再赢,难道不是更让人舒心?毕竟,赢得人心比单纯的胜利要长久得多,你说呢?
发布于:福建省思考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